当前位置: 首页 > 动态 > 列表

环球今日讯!北京感染1800万:正在上演的这场危机,让人揪心!

来源:行业研究报告    时间:2023-01-10 11:51:44

提示:点击上方"行业研究报告",关注本号。

行研君说

导语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乡村的情况,比城市更加严峻,也更让人揪心。

今日免费下载:

来源:王耳朵先生(ID:huangezishiba)‍‍‍‍

作者:我是王耳朵

元旦过后,海南、浙江和四川等地,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,公布了当地的新冠感染率: 大部分地区的阳性感染率,都超过了60%。 元旦前夕,77岁的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曾光,接受采访时说:估计北京的感染率 已超过80%。以北京约2200万常住人口推算,感染人数已逼近1800万。 很多人觉得曾老的话很可信,因为他已退休,直言纳谏,无需说谎。 曾光先生接受采访 感染高峰过后,这几天,全国千万级体量的城市,已经渐渐恢复“烟火气”: 北京地铁重新开始人山人海的场景; 上海早高峰的南北高架又堵成一片; 各地张灯结彩迎元旦后,准备迎春节。 长沙跨年@自媒大V雷斯林 生活总要继续。 挺不过去的人,永远留在了这个冬天;挺过去的人,还要继续向前。 根据流行病传播的规律: 感染高峰之后,是重症高峰。 人口众多的城市感染之后,是地广人稀的农村感染。作为出身农村的写作者,这几天,我正为老家患有基础疾病的父母和亲朋,先后感染新冠,出现这样那样的病症,着急上火。 相比医疗条件更好的城市,农村大面积的感染,更让人揪心: 农村的父老乡亲,医疗条件更差,医疗资源更少,医疗知识更匮乏。 最重要的一点儿是: 因为现在农村,大多是留守的老人和孩子。 孤独和无助,让他们在感染后,采取的策略是: 能忍就忍,能扛就扛,能少花钱就少花钱。 输液的乡亲@网络 这种不忍指责的穷人思维,在狡猾又凶险的新冠病毒面前,无疑有着凶险的后遗症。 是时候,关注农村疫情了。 乡村的情况,比城市更加严峻,也更让人揪心。

北方的很多村子,眼下已经到达感染高峰。

有豫东的网友说,他在老家的大伯、大娘和爷爷,一周内先后发热、头疼。

回去一看,村子基本是一家家地发烧,一户户地输液。

大街上看不到人,门诊里挤满了人。

因为发热的人太多了,卫生院好多科室都被临时改成了输液间。

60多岁的老人,高烧至全身痛得难忍,为了输液,只能排了足足两个小时的队。

疫情下的乡村@网络

类似的画面,出现在许多乡村里。

云南曲靖某村,门诊挤满吊水的老老小小。

疫情下的乡村@网络

湖南某村,发烧的人从室内挤到室外。

没座位,就搬来椅子、马扎,支起吊杆,静静地在门口输液。

疫情下的乡村@网络

安徽安庆某村,一周内每天都有120人来吊水,队伍排到20多米开外。

几个村医,全阳上班。

还有山西、贵州......

曾经每天只有七八个发热患者的乡卫生院,突然每天要接诊七八十个高烧的人。

是的,农村已经在默默承受着风暴。

而风暴之下,农村比城市的情况更麻烦。

前几天,红星新闻报道了一位四川乡下的感染者。

他70多岁了,发烧,咳嗽,全身酸疼。

打电话给村医,想请对方上门看看,结果村医也病了。

求助镇上的药房,结果药房说所有退烧药都卖完了。

求助镇上卫生院,结果被告知卫生院药品也紧张得很。

到最后,这个老人家只能煮点生姜水喝,好让自己舒服点。

而他直到现在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不是“阳了”,因为乡下根本买不到抗原。

这个老人的经历,是疫情下诸多农村人的缩影。

留守老人@网络

我们的村庄,有太多留守老人、留守儿童。

别说平时没有备药的习惯了,因为文化程度有限、信息闭塞,新政策发布了,他们也不知道该囤什么药。

可不少城里人,还偏要抢小地方的药,之前网上就传出教程,教人怎么从异地小县城买药。

放开之前大家都有个体验,就是发烧的话,像个人诊所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些基层医疗机构是不能收的。

只能去大医院的发热门诊。

农村的医疗机构也是。

不光不能收发热病人,连退烧、止咳、抗病毒、抗生素这“四类药品”都是管控的,所以绝大多数村医都没有备货。

现在放开了,感染人数激增,结果就是几乎所有乡卫生院都缺药。

联系药商进货、备货,但是厂家一时也发不出来。

贵州毕节一个乡镇医院院长就直言,现在基层医院就是拼库存。

哪里存的药品多一点,哪里就能多抗一阵。

有些地方“弹尽粮绝”了,只能教村民用金银花泡水、用白菜根煮水喝。

所以当你看到很多小地方的人信奉土方子,不要笑他们。

他们未必就是愚昧,他们或许只是无奈。

不光缺药,农村医疗还缺人。

乡下长大的孩子估计都记得,每个村子基本只有一两个村医。

给你瞧过病,也给你父亲、爷爷瞧过病,村子里的人不管是头疼脑热、大病小病,都会找ta。

有时候,他们一个人,就得守住一个村子的健康。

可疫情之下,压力山大。

乡村医生@网络

过去他们不能接诊新冠感染者,所以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。

比如贵州西部某地,一个村子20多年全靠一位村医。

除了体温计、听诊器、血压计,他什么设备都没有。

放开之后,还是自己花了3000多买了台制氧机,才勉强能应付一些突发情况。

规模稍微大些、医护稍微多些的乡镇卫生院,也难。

据卫健委的数据:截至2020年末,中国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共79.2万人,只占全国总卫生人员的5.9%。

而这小小的一波医疗力量,却兜底着5亿农村人口的健康。

普通医院的医生,日均负担诊疗5.9人次。

而乡镇医师,每天负担诊疗8.5人次。

但风暴之下,乡镇医护也大面积感染。

本来就人手有限,如今很多地方在岗人数连一半都到不了。

只能急得发布公告,招募返乡大学生当志愿者,来帮帮忙。 很多县乡在招募返乡大学生@截屏

乡村缺药,缺人,缺医。

可更大的难题是:

真正的危机时刻,可能还在后头。

春运也已经开始。

疫情三年,多少人终于能好好回家过个年。

有专家预测: 今年将是三年来出行量最高的一个春节。

那么多返乡的人,将从一二线城市流向乡镇、农村。

小地方的爆发性感染,势必随着春运的到来,形成一场高峰。

春运已来@截屏

可隐患是,农村的老龄化程度比城市高太多了。

截至2020年底的数据,乡村60岁以上老年人口高达1.21亿。

而且,年轻时习惯了干体力活的父老乡亲,恐怕比城市老人有着更普遍的基础病,新冠重症率也或许更高。

前几天,我们在新闻里看到,5天内13位高龄院士的离去,看到高校里一条接一条的讣告,很是心痛。 院士扎堆离开@网络 但你想过没有:这些院士、教授、城市老人,他们的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,都远高于农村老人。

他们都没躲过这一劫,那些农村老人又该怎么办?

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人都明白,对老人来说,冬天是很难捱的。

当农村的感染高峰来临,目前紧张的药品供应,能不能满足每一位老人的需求?紧缺的医护人手,能不能保障每一位老人安稳过冬?

万一重症率更高,医疗资源比城市有限的乡镇医院,床位能不能吃得消?

这些巨大的不确定性,真的太让人心忧。

去年5月,印度就因为人员大幅流动,造成农村遭受疫情重创。

医疗系统一度不堪重负,有村庄里的老人只能在大树下的空地吊水,忍受病痛。

中国人往上倒三辈,祖上都是农民。

农村、乡镇住着我们的父辈、祖辈,住着我们那些上了年纪的亲人。

城里的我们资源已经相对丰富,尚且都苦不堪言。

我不敢想象,有多少农村老人,再也听不到兔年的钟声。

幸运的是,我们还有时间。

距离春节还有半个月。

这些时间,正是这波疫情留给我们最后的时间窗口。

别让在城市中上演过的缺医少药,再次在农村上演。

别让在我们身上辗转过的窘迫与苦痛,再次在父辈们身上辗转。

下面几点,希望每一位根在农村的朋友,都能认真看看。

1.提前准备防疫药品、自测工具。

城市里正在经历感染高峰的我们,已经吃够了抢不到药品、抗原的苦。

国家要加大供应,我们也要为自己远在农村的亲人,提前准备。

还要提防囤积涨价的人,发国难财的人,城市有,农村也不会缺。

既然这不是我们第一次经历,那就理应比上一次做得更好。

2.提前部署医疗分级诊疗体系。

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钟鸣医生提出,应对农村老人感染,最需要的是完善三级诊疗体系。

村里的村医在第一线,要辛苦一些,负责筛查脆弱老人。

一旦有老人发热,村医们得鉴别老人是否有重症倾向。

然后乡镇和县级的医院,要准备好床位、设备、设施。

筛查出来的重症老人需第一时间送到他们那里救治。

最后就是城市的三级医院。

那些更复杂、更疑难的危重症,要能及时转诊就医。

3.我们每个普通人,其实也都可以尽点力。

和病毒正面交手这半个多月,我们都意识到,奥密克戎的传染性真的很强。

即便我们没有把病毒带回老家,老家也迟早会在无孔不入的传播下,大面积感染开。

所以既然这个春节,家乡敞开怀抱欢迎我们。

那我们就不止身体回去,还要把药品、物资、医疗知识以及康复的经验都带回去。

放假之前,准备些能买到的药、口罩、抗原,带给老家不方便买到的亲人,有条件的还可以帮帮乡亲邻居。

不要夸大病毒的危害,但也要提醒他们重视病毒的伤害。

告诉他们用药知识、健康常识。

让他们了解对应症状该吃什么药,该怎么自我检测。

农村感染这一仗,很硬、很难、很关键,但却在劫难逃。

趁着还有时间,我们一定要提前行动。

还是那句话:

不要让城市里发生过的教训,在农村又一次上演。

希望这个春节,多点喜庆祥和,少点悲痛哀鸣。

行研君文章推荐

↓↓↓

——END——

X 关闭

Copyright ? 2015-2018 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

邮箱 : 514 676 113@qq.com